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01 CCS B16 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2661—2022 苜蓿田间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ma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alfalfafield 2022-07-15 发布 2022-08-15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2661—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提出。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 1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质量保护中心、鄂尔多斯市林业 和草原事业推广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呼和浩 特市林业和草原保护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克剑、徐林波、罗军、樊金富、苏秦、韩海斌、吴昊、郭大伟、张园园、张 玉、王春玲、张文柱、白晋宇、张雅荣、冯建军、贾振宇、杜聪、王晓玲、袁喜丽、田志国、吴海岩、 索明春、金巴图、马海龙。 I DB15/T 2661—2022 苜蓿田间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苜蓿病虫害的术语和定义、主要防治对象、防治原则及防治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地区苜蓿草地病虫害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930.10 草种子检验规程 包衣种子测定 GB/T 6141 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NY/T 2702 紫花苜蓿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NY/T 2994 苜蓿田主要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苜蓿病害 alfalfa/lucerne disease 苜蓿由于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生长发育受阻,从组织结构到生理机能上发 生一系列的变化和破坏,以至在外部形态上呈现反常的病变现象,如枯萎、腐烂、斑点、霉粉、花叶等, 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统称苜蓿病害。 苜蓿虫害 alfalfa/lucerne pest 苜蓿由于遭受昆虫(或螨类)侵袭,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引起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发病率(病害普遍率) disease incidence 发病植株或植物的器官数占调查植株或器官总数的百分比。 病害严重度 disease severity 1 DB15/T 2661—2022 病株器官(如叶片、茎秆、果实等)受病害侵染的面积占器官总面积的百分比。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DI 衡量苜蓿植株发病程度的综合指标,将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结合。按公式(1)计算: DI=(∑(s×n)/(N×S))×100%………………………………(1) 式中: ——DI 为病情指数; ——s 为各病情级别代表数值; ——n 为各病情级别病株(器官)数; ——N 为调查总株(器官)数; ——S 为最高病情级别代表值。 虫口密度 pest population density 表示一定数量的植株上或面积内的害虫数量,可用平均虫口密度和虫株率等。 虫口密度=调查总虫数/调查面积 虫株率=调查总虫数/调查总株数 防治指标 control index 表示达到经济危害水平的害虫虫口密度和病害危害程度。 4 防治对象 苜蓿主要病害种类 4.1.1 锈病病原菌 条纹单孢锈菌(UromycesstriatusSchroet.)。发病症状参见附录A表A.1内蒙古地区苜蓿主要病害 病原菌种类与症状。 4.1.2 褐斑病病原菌 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medicaginis(Lib.)Sacc]。发病症状参见附录A表A.1内蒙古地区苜蓿主 要病害病原菌种类与症状。 4.1.3 白粉病病原菌 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leguminosarumGolov)、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和蓼白粉菌 (E.polygoni DC.)。发病症状参见附录A表A.1内蒙古地区苜蓿主要病害病原菌种类与症状。 4.1.4 霜霉病病原菌 2 DB15/T 2661—2022 苜蓿霜霉菌(Peranosporaaestivalis Syd.)。病原菌种类与发病症状参见附录A表A.1内蒙古地区 苜蓿主要病害病原菌种类与症状。 苜蓿主要病害病情级值 4.2.1 锈病 按严重度分为六级: 0级:无症状; 1级:病斑覆盖叶面积小于10%; 2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0%~30%; 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31%~50%; 4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1%~70%; 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70%以上。 4.2.2 褐斑病 按严重度分为六级: 0级:无症状; 1级:病斑占叶片总面积小于5%; 2级:病斑占叶片总面积的5%~25%; 3级:病斑占叶片总面积的26%~50%; 4级:病斑占叶片总面积的51%~75%; 5级:病斑占叶片总面积的70%以上。 4.2.3 霜霉病 按严重度分为以下五级: 0 级:无症状; l 级:受害叶片数小于 25%; 2 级:受害叶片数 25%~50%; 3 级:受害叶片数 50%~75%; 4级:受害叶片数75%以上。 4.2.4 白粉病 按严重度分为五级。 0 级:无症状; l 级:白色粉状物覆盖叶面积小于 10%; 2 级:白色粉状物覆盖叶面积的 10%~25%; 3 级:白色粉状物占叶面积的 25%~75%; 4级:白色粉状物占叶面积的75%以上。 苜蓿主要害虫种类 4.3.1 蓟马 牛角花齿蓟马(Odentothrips lotiHaliday)、普通蓟马(ThripsvulgatissimusHaliday)、花蓟 马 ( FrankliniellaintonsaTrybom ) 、 烟 蓟 马 ( Thripstabaci Lindeman ) 和 端 带 蓟 马 3 DB15/T 2661—2022 (MegalurothripsdistaliKarny)等。其中,牛角花齿蓟马为主要种类,占种群数量的70%~80%。形态 特征及发生特点参见附录A表A.2 内蒙古地区苜蓿田害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4.3.2 蚜虫 蚜虫类害虫主要有: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苜蓿斑蚜(TherioaphistrifoliiMonell) 和豌豆蚜(Acyrthosiphonpisum Harris)等。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参见附录A表A.2 内蒙古地区苜蓿田 害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4.3.3 盲蝽 盲 蝽 类 害 虫 主 要 有 : 牧 草 盲 蝽 (Lygus pratensis Linnaeus) 、 苜 蓿 盲 蝽 (AdelphocorislineolatusGoetze)、中黑盲蝽(A.ssuturalisJakovlev)和三点盲蝽(A.fasciaticollis Reuter)等。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参见附录A表A.2内蒙古地区苜蓿田害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 律。 4.3.4 蛾类 造 成 较 大 危 害 的 蛾 类 害 虫 主 要 有 : 草 地 螟 ( Loxostegesticticalis Linnaeus) 、 苜 蓿 夜 蛾 (Heliothisviriplaca Hüfnagel)、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 Hübner)等。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参见 附录A表A.2 内蒙古地区苜蓿田害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5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强化管理,严格检疫;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学使用 化学防治,适时适量用药,保护天敌。确需化学防治时,执行GB/T 8321和NY/T 1276的有关规定。禁止 使用国家命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收获前20 d不得喷洒化学农药。 6 防治指标 苜蓿主要病害防治指标 表1 主要病害防治时期/指标 病害名称 防治时期/指标 褐斑病 锈病 霜霉病 白粉病 发病初期 发病初期或病情指 数 5%~10% 发病初期或病情指 数5%~10% 发病初期 苜蓿主要虫害防治指标 6.2.1 蚜虫 苜蓿蚜虫类防治指标见表2。 4 DB15/T 2661—2022 表2 苜蓿蚜虫防治指标 株高 苜蓿蚜(头/百枝条) 苜蓿斑蚜(头/百枝 条) 豌豆蚜(头/百枝条) <5cm 500 100 500 5cm~25cm 2000 1000 2000 >25㎝ 4500 2000 4000 6.2.2 蓟马 苜蓿株高小于5 cm时,为100头/百枝条;株高5 cm~25 cm时,为200头/百枝条;株高大于25 cm 时,为500头/百枝条。 6.2.3 盲蝽 盲蝽若虫4头/复网。 6.2.4 蛾类 2 草地螟2~3龄幼虫15头/m 。 2 苜蓿夜蛾2~3龄幼虫15头/m ,或15头/复网。 7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7.1.1 选用抗病虫品种 选择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宜本区域种植的苜蓿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T 6141豆科牧草种子质 量分级的规定。 7.1.2 刈割管理 现蕾期,害虫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刈割;若遇到暴发性虫害发生,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 化学农药,并在施药后20 d刈割。 现蕾期,褐斑病和白粉病病情指数达15%以上,锈病和霜霉病病情指数达10%以上刈割。 7.1.3 栽培管理 轮作、间作:苜蓿与禾本科或其他非豆科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 施肥:结合苜蓿田建植,播前施足底肥,生长季追施磷肥、钾肥,增强抗病害能力,发生锈病和白 粉病田应少施或不施氮肥。 减少病虫侵染源: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刈割清除病株、病部,防止扩散。秋末或早春苜蓿返青前或每 茬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枯枝落叶和杂草。 生物防治 7.2.1 天敌保护利用 刈割时,尽可能保留边际3~5行苜蓿,为天敌提供庇护场所。充分利用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及 病原微生物,调节害虫种群密度,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为害水平以下。 5 DB15/T 2661—2

pdf文档 DB15-T 2661—2022 苜蓿田间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T 2661—2022 苜蓿田间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1 页 DB15-T 2661—2022 苜蓿田间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2 页 DB15-T 2661—2022 苜蓿田间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8 23:09:1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