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 XX/ XXXXX—XXXX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生态型奶牛场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Norms of the ecological dairy cattle field in the 2010- -XX 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XX- XX 实施 发 布 DBXX/ XXXXX—XXXX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建设规范 .......................................................................... 2 I DBXX/ XXXXX—XXXX 前 言 为了提高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型奶牛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奶牛养殖效益,促进奶牛养殖业安全、 规范、标准、清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本标准是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区奶牛生产的现状,结合已有的建设经验提出的。 本标准由内蒙古农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史彬林、闫素梅、董润利。 本标准由内蒙古农业大学负责解释。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II DBXX/ XXXXX—XXXX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生态型奶牛场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生态型奶牛场场址选择、场地分区规划、建筑物布局、建筑设施建 设、场区绿化、防疫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200头以上基础母牛的舍饲散养型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规划、设计 和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 39 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 52 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牧交错区 又称半农半牧区,是指以农业经营为主和以牧业经营为主的生产单位交错分布的地区。一般位于由 平原、丘陵向高原、山区,或由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向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位于农区与牧区的中间(接 壤)地带。 1 DBXX/ XXXXX—XXXX 3.2 舍饲散养 也称散放式饲养,是将自由牛床饲养与挤奶厅集中挤乳相结合的现代奶牛饲养工艺。牛舍采用密闭 舍或棚舍,运动场与牛舍相通,牛只可自由进出。母牛在饲喂区、运动场和休息区内自由采食、活动和 休息,在挤奶厅内集中挤奶。在运动场四周或牛舍内设置饲槽,喂给饲草或全混日粮。 3.3 拴系舍饲 也称拴系式饲养,牛只平时在运动场逍遥运动,不能自由进出牛舍。刷拭、挤奶、喂草、喂料操作 均在牛舍内进行。牛只在牛舍中固定床位并拴系。 3.4 全混合日粮 即TMR(Total Mixed Ration)日粮,是指根据奶牛在泌乳各阶段的营养需要,把切短的粗饲料、精 饲料和各种添加剂进行充分混合而得到的一种营养相对平衡的日粮。 4 建设规范 4.1 场址选择 4.1.1 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发展规划,同时符合畜牧主管部门规划。 4.1.2 场址应地势高燥、向阳背风、平坦微坡,地形开阔、整齐。一般要求高出当地历史洪水线以上, 地下水位在 2 米以下,避免雨季洪水袭击和地下水上升造成地面潮湿。地面保持 1 %~3 %的微坡以利 排水。若限于当地自然条件必须在丘陵山地建场时,应选向阳坡,总坡度不超过 25 度。选择方形或近 似方形场地,避免选择狭长或边角太多的地形以利于规划布局。 4.1.3 场区土壤类型首选沙壤土,其次为沙土,不宜在粘土地域建场。土壤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的规 定。 4.1.4 牛场水源充足,便于取用和卫生防护,水质良好,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4.1.5 场区应交通方便,但避免靠近交通干线,应与交通干线保持 1000 m 以上距离,由交通干线至 场区设本场专用通道。 4.1.6 场区应靠近原有输电线路,电力供应充足,符合 GB J52 的规定。 4.1.7 通讯基础设施良好。 4.1.8 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场区应位于当地文化商业区、居民点下风向,并保持 1000 m 以上距离, 同时避开其污水排放口。 4.1.9 场区应与附近其他牧场保持 1000 m 以上距离,避免共用进出场区的道路,同时避开其污水排放 口。 4.1.10 牛场应有一定面积的饲草料基地,周围饲料资源尤其是粗饲料资源丰富。 4.1.11 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场区与在(兽)医院、屠宰场、化工厂、造纸厂等污染企业保持 1500 m 以上,并避开其下风向。 4.1.12 在以下地段不得建场,并保持 2000 m 以上间距:水保护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环境严重 污染区、畜禽疫病常发区、山谷洼地等易受洪涝威胁地段。 2 DBXX/ XXXXX—XXXX 4.2 规划与布局 4.2.1 场区规划原则 规划布局合理,便于生产、防疫和控制环境,在满足当前生产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未来改造和 扩建的需要。在符合生产、防疫、环境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土地。 4.2.2 场区面积 2 场区占地面积按每头基础母牛160~180 m 估算。 4.2.3 场区分区规划 场区划分为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其中生产区又划分为饲草料区、饲养区、挤 奶厅、贮粪场。各功能区界限明显,联系方便。功能区间距离不小于50 m,并有隔离带或隔离墙。 4.2.3.1 生活管理区设在场区全年主风向的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处,包括办公设施、生活设施、与外界 联系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等。该区应为场内与交通干线、输电线路距离最近的功能区。 4.2.3.2 饲草料区设在饲养区之前、管理区之后,位于生产区内的上风处和地势较高处,其位置应便 于场外车辆运入饲草料而不经过饲养区,同时又便于场内车辆将混合好的日粮(TMR)运入饲养区各牛 舍而不与负责场外运输的车辆发生交叉。 4.2.3.3 饲草料区内由上风至下风依次设置精料库、青贮窖、干草棚,干草棚应与其他建筑物保持 60 m 以上的防火间距。 4.2.3.4 饲养区设置在牛场中间位置,位于生产区内贮粪场之前、饲草料区之后,包括相对独立的牛 舍、运动场、产房和犊牛舍等。其中产房和犊牛舍应设置在该区域内的最上风处和地势较高处,运动场 则设在舍间空地。 4.2.3.5 挤乳厅设在距泌乳牛舍较近位置,牛乳存放间设在挤乳厅一侧,有通向场外的专用通道,且 不与场内道路交叉。 4.2.3.6 贮粪场设在生产区内的最低和下风处,与畜舍保持 100m 卫生间距,并远离水源,最好有围墙 隔离。 4.2.3.7 隔离区包括兽医室、病牛舍和本区专用的粪污贮放、处理设施等,设在生产区的下风向和地 势较低处,距生产区内最近牛舍 300 m 以外。隔离区四周应严密隔离,严格控制其粪便、污水排放。 4.2.3.8 因场区地理条件和周边社会联系条件所限,难以按照上述理想位序规划布局时,应在地势和 主风向之间优先考虑主风向,同时可利用与主风向垂直的对角线两侧(安全角)设置防疫或防火要求较 高的建筑物。 4.2.4 道路 奶牛场与外界有专用通道与交通干道连接。场内道路分净道和污道,两者严格分开,不得交叉混用。 净道路面宽度不小于3.5 m,转弯半径不小于8 m。道路上空4 m高度内没有障碍物,道路两侧设排水明 沟。 4.2.5 绿化 场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 %。绿化植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绿化目的选择,注意不能选择有毒、有 刺、飞絮的植物。 4.2.5.1 场区四周种植 5~8 m 宽乔灌木相结合的防护林带,行距和株距各 1.5 m,呈品字形栽种。 4.2.5.2 场内各功能区之间设 4~5 m 宽的隔离林带。 4.2.5.3 场内道路两侧各种植 1~2 行树冠整齐的乔木或亚乔木用于遮荫吸尘。 3 DBXX/ XXXXX—XXXX 4.2.5.4 牛舍南侧可种植 1~2 行冬季落叶的大树冠高大乔木,以利牛舍遮荫、防暑降温。 4.2.5.5 运动场内可零星种植遮荫树,并在运动场四周种植 1~2 行遮荫树,要求树冠大、树叶茂密、 冬季落叶。 4.3 饲养工艺 充分考虑奶牛福利,不宜采用拴系式饲养工艺,推荐采用散放式饲养工艺,利用全混合日粮(TMR) 饲喂技术,由TMR搅拌车入舍上料。生产工艺流程本着有利于兽医卫生防疫、有利于粪尿污水减量和无 害化处理、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节水节能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原则设计。 4.4 牛舍建筑 4.4.1 排列方式 饲养区牛舍建筑的排列方式应本着整齐、美观、省工、实用的原则,根据牛舍数量、长度和间距酌 情布置为单列式、双列式或多列式,使整体布局呈方形或近似方形,以缩短铺设管线长度和运输线路。 4.4.2 建筑形式与结构 采用有窗封闭式牛舍,牛舍结构为砖混结构或轻钢结构,保温墙体和舍顶。大跨度舍宜采用半钟楼 式舍顶形式以利于采光和通风。 4.4.3 牛舍内部设施及尺寸 4.4.3.1 泌乳牛舍 4.4.3.1.1 平面设计 采用双侧对头式饲喂方式,中央饲喂通道宽4~6 m,便于TMR搅拌车入舍上料。每侧设3.6~4.2 m 宽采食通道,4.5 m宽双列对头式卧床,在卧床与纵墙之间设约3 m宽的卧栏通道。每头牛卧床宽度为 1.2 m。床面可铺设橡胶床垫,也可采用沙土卧床。牛舍采食通道地面向排尿沟应有1 %~1.5 %的坡度, 地面

pdf文档 DB15-T 481-2010 农牧交错区生态型奶牛场建设规范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T 481-2010 农牧交错区生态型奶牛场建设规范 内蒙古自治区 第 1 页 DB15-T 481-2010 农牧交错区生态型奶牛场建设规范 内蒙古自治区 第 2 页 DB15-T 481-2010 农牧交错区生态型奶牛场建设规范 内蒙古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8 01:51:5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