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2 0 2 2 1 1 1 1 发 布 - - 2 0 2 3 0 3 0 1 - - 实 施 大 麦 品 种 抗 病 性 鉴 定 技 术 规 程 第 1 0 部 分 : 抗 黑 穗 病 0 4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行 业 标 准 备 案 号 : X X X X - X X X X I C S 6 5 . 0 2 0 . 2 0 C C S B 3 0 6 0 . 1 0 — 2 0 2 2 T e c h n i c a l c o d e o f p r a c t i c e f o r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b a r l e y v a r i e t i e s f o r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d i s e a s e ¨D P a r t 1 0 : S m u t s N Y / T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农 村 部 发 布NY/T3060􀆰10—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 起草. NY/T3060«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标准分为10个部分: ———第1部分:抗条纹病; ———第2部分:抗白粉病; ———第3部分:抗赤霉病; ———第4部分:抗黄花叶病; ———第5部分:抗根腐病; ———第6部分:抗黄矮病; ———第7部分:抗网斑病; ———第8部分:抗条锈病; ———第9部分:抗云纹病; ———第10部分:抗黑穗病. 本文件为NY/T3060的第10部分. 本文件由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蔺瑞明、王凤涛、王建锋、冯晶、姚小波、何东、刘何春、安震、孙丹、刁艳玲、陈万权、 徐世昌. ⅠNY/T3060􀆰10—2022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0部分:抗黑穗病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麦抗黑穗病鉴定的技术方法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文件适用于大麦(HordeumvulgareL􀆰)品种及种质资源对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的田间抗病性鉴 定和抗病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普遍率 incidence 发病率 发病植物体单元数占调查植物体单元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在本文件中,植物体 单元为植株. 3􀆰2 散黑穗病 loosesmut 由裸黑粉菌[Ustilagonuda(C􀆰N􀆰Jensen)Rostr􀆰]系统侵染引起的大麦穗部真菌病害.病原菌形态 特征见附录A􀆰1. 3􀆰3 坚黑穗病 coveredsmut 由大麦坚黑粉菌[U􀆰hordei(Pers􀆰)Lagerh􀆰]系统侵染引起的穗部真菌病害.病原菌形态特征见附 录A􀆰2. 3􀆰4 感病对照品种 susceptiblecheckvariety 具有鉴定病害对象的典型而且稳定的高度感病侵染型特征,用于验证鉴定病害对象侵染过程及其危 害程度的可靠性. 4 病原物接种体制备 4􀆰1 病原菌分离和保存 在大麦抽穗期至灌浆乳熟期,及时采集大麦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的病穗,采用真空干燥或置于阴凉通 风处,充分干燥后密封于塑料袋中短期保存.碾碎或用搅拌器打碎干燥的病穗组织,用细筛去除杂质,将 收集的黑粉菌冬孢子粉真空干燥24h~48h,密封于离心管中,在4℃冰箱中可保存3年~5年,在-20℃ 冰箱中长期保存. 4􀆰2 病原菌毒性鉴定 4􀆰2􀆰1 裸黑粉菌毒性鉴定 对用于供试品种抗病性鉴定的裸黑粉菌菌株进行毒性谱鉴定,确定生理小种类型.将选用的优势生 理小种接种在感病品种‘蒙啤麦3号’上扩繁备用. 4􀆰2􀆰2 大麦坚黑粉菌毒性鉴定 1NY/T3060􀆰10—2022 对用于供试品种抗病性接种鉴定的大麦坚黑粉菌菌株进行毒性谱鉴定,确定生理小种类型.将选用 的优势生理小种接种在感病品种‘藏青85’上扩繁备用. 4􀆰3 接种体配制 选用病原菌的3个~5个优势生理小种,等量混合的冬孢子粉作为接种体. 4􀆰3􀆰1 裸黑粉菌冬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培养皿中预置湿润滤纸,取出冰箱中保存的裸黑粉菌的冬孢子粉,打开离心管口并平置于培养皿中, 4℃保湿过夜,让冬孢子充分吸水,恢复萌发活性.用含有0􀆰025%(v/v)TweenG20的去离子水溶液配制 浓度为1􀆰0g/L冬孢子悬浮液,剧烈摇动至冬孢子均匀分散.将配制好的冬孢子悬浮液用双层显微镜擦 镜纸过滤,去除杂质,滤液备用于注射接种,建议现用现配.在5℃条件下冬孢子悬浮液最多保存5d. 4􀆰3􀆰2 大麦坚黑粉菌冬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大麦坚黑粉菌的冬孢子悬浮液配制方法参照裸黑粉菌的冬孢子悬浮液配制方法.冬孢子悬浮液的浓 度为1􀆰0g/L.必须在接种前现用现配. 5 田间抗病性鉴定 5􀆰1 鉴定圃选址 鉴定圃设在大麦黑穗病常发生态区,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和可控灌溉条件、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 的地块.优先选用最近3年内未对地表及土壤使用杀菌剂的地块或者土壤中杀菌剂含量极低的地块中设 置黑穗病鉴定圃. 5􀆰2 感病对照品种 ‘蒙啤麦3号’作为供试品种对散黑穗病抗性鉴定的感病对照品种,‘藏青85’作为供试品种对坚黑穗 病抗性鉴定的感病对照品种. 5􀆰3 田间配置及种植方式 鉴定圃采用开沟点播、等行距配置方式.畦宽2􀆰0m,畦埂宽0􀆰5m,畦长视地形地势而定.播种行 垂直于畦埂,顺序排列.每个供试品种播种3行,行距0􀆰4m,株距10cm,20粒/行,间隔20个供试品种 播种1行感病对照品种.鉴定圃四周播种2行当地主栽作为保护行.鉴定试验设3次重复. 6 田间播种及管理 6􀆰1 鉴定用种 鉴定对散黑穗病的抗病性,播种上个生长季收获的经花器注射接种的供试和感病对照品种带菌种子; 鉴定对坚黑穗病的抗病性,播种用冬孢子悬浮液真空吸附处理的供试和感病对照品种带菌种子. 6􀆰2 播种时间 根据供试品种的冬春性,按当地最适播期播种. 6􀆰3 田间管理 按当地大田生产或田间试验要求管理,及时追肥、中耕除草和害虫防治.不可以使用含有杀菌剂成分 的种衣剂预处理供试和感病对照品种的种子.非鉴定的叶部病害危害较轻,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非鉴定 的叶部病害为害严重且快速蔓延,应使用选择性杀菌剂及时防控发病中心. 7 接种 7􀆰1 接种时期 7􀆰1􀆰1 裸黑粉菌接种时期 在供试及感病对照品种开花期,选择健康大穗上花药未散粉的小穗花器中注射接种裸黑粉菌孢子悬 浮液. 7􀆰1􀆰2 大麦坚黑粉菌接种时期 在播种前2d~3d内用现配的冬孢子悬浮液真空吸附处理供试及对感病照品种的种子. 2NY/T3060􀆰10—2022 7􀆰2 接种方法 7􀆰2􀆰1 裸黑粉菌接种方法 用5mL医用注射器将约20μL~30μL冬孢子悬浮液注射到待接种的大麦小穗花器内,直至明显鼓 起.穗轴与注射器的夹角为5°~10°,将针头斜插入小穗花器柔软内稃的上半部分,当针尖触碰到较坚硬 的外稃时就会感受到轻微的阻力.从麦穗花序基部一侧的小穗开始依次向上接种,然后接种另一侧的小 穗.接种后剪去麦穗顶部长约1cm的小穗以示标记.每个供试品种或品系接种6穗~8穗,确保能收获 180粒~200粒带菌种子.注射接种前须将已经授粉和花序下部较幼嫩的小穗剔除,仅保留适宜接种的小 穗,尽可能保证收获的每粒种子接种上病原菌.待大麦成熟后,收获、脱粒和保存接菌穗的种子. 7􀆰2􀆰2 大麦坚黑粉菌接种方法 采用真空渗透法,使冬孢子附着在皮大麦颍壳与种子之间的缝隙或粘附在裸粒种子表面.将待接种 的种子装入5cm×4cm纱袋中,并放入品种标签,置于真空干燥器底部,种子袋上面压置一个托盘,加 入配制好的混拌均匀的冬孢子悬浮液,液面高于种子.抽真空后负压保持10min,取出种子后直接用于 田间播种,或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尽快晾干备用.每个供试品种或品系接种180粒~200粒. 8 病情调查 8􀆰1 调查时间 在大麦的灌浆期至乳熟期进行抗病性调查. 8􀆰2 调查方法 每个重复鉴定试验需调查各供试品种50株~60株的发病情况.健康株的所有穗部均不产生黑粉状 冬孢子粉;发病株至少含有一个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形成黑粉状冬孢子粉. 8􀆰3 病情分级 普遍率计算及标准 以发病植物体单元数占调查的植物体单元总数的百分比表示.普遍率按公式(1)计算. I=(Nt/N)´100 (1) 􀆺􀆺􀆺􀆺􀆺􀆺􀆺􀆺􀆺􀆺􀆺􀆺􀆺􀆺􀆺􀆺 式中: I———普遍率,单位为百分号(%); Nt———发病株数,单位为株; N———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 普遍率用分级法表示,划分为0级~5级,共6级(表1). 9 抗病性评价 9􀆰1 鉴定结果的有效性判别 当鉴定圃中感病对照品种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普遍率80%以上)时,该批次抗黑穗病鉴定结果视为 有效. 9􀆰2 抗病性评价标准 依据供试品种的普遍率分级确定其抗性水平,抗性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大麦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普遍率分级和抗性评价标准 普遍率分级 普遍率,% 抗性评价 0 0  免疫Immune(IM) 1 1~15  高度抗病Highlyresistant(HR) 2 16~35  中度抗病Moderatelyresistant(MR) 3 36~55 4 56~75 中度感病Moderatelysusc

.pdf文档 NY-T 3060.10-2022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0部分 抗黑穗病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NY-T 3060.10-2022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0部分 抗黑穗病 第 1 页 NY-T 3060.10-2022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0部分 抗黑穗病 第 2 页 NY-T 3060.10-2022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0部分 抗黑穗病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00:22:4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