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2 0 2 5 0 1 0 9 发 布 - - 2 0 2 5 0 5 0 1 - - 实 施 水 稻 根 结 线 虫 病 抗 性 鉴 定 技 术 规 程 1 6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行 业 标 准 备 案 号 : X X X X - X X X X I C S 6 5 . 0 2 0 . 2 0 C C S B 4 4 5 2 — 2 0 2 5 T e c h n i c a l c o d e o f p r a c t i c e f o r r e s i s t a n c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r i c e a g a i n s t r o o t - k n o t n e m a t o d e d i s e a s e N Y / T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农 村 部 发 布NY/T4452—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科技大学、江苏省农垦农 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植保植检站、苏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湖南省植物 保护研究所、淮安市淮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泰兴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 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魏利辉、周阳、汪伦记、周冬梅、冯辉、徐启来、袁登荣、孙振军、肖友伦、朱新伟、张 爱华、黄文坤、王晓宇、邓晟、季英华、张金凤、赵敏、陈虞雯. ⅠNY/T4452—2025 水稻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水稻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程序,规定了鉴定程序、接种方法和抗性评价,描述了相应的 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主要稻区水稻(OryzasativaL􀆰)品种及其育种资源材料对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病 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稻根结线虫病 ricerootGknotnematodedisease 由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graminicola)等侵染水稻根系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病原形 图1 抗性鉴定程序态特征和危害症状见附录A. 4 鉴定程序 水稻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程序包括接种和抗性评价2个阶 段.抗性鉴定程序如图1所示. 5 接种 5􀆰1 接种材料准备 选用无病健康的种子,用0􀆰5%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5min, 灭菌水冲洗3次,(28±2)℃催芽,当种子露白时播种于无菌育 苗盘上育苗.2叶~3叶时移栽至盆钵(9cm×9cm×12cm), 每钵2株,每钵约125g基质.在温度25℃~28℃、相对湿度 70%~80%的日光温室进行培养.当水稻幼苗长到4叶~5叶 期用于接种鉴定.选用当地适宜的感病品种作为感病对照. 5􀆰2 线虫准备 采集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病根组织,机械破碎,依次通过孔径为180μm、75μm和25μm标准筛 网,收集孔径为25μm筛网上的卵,加入35%蔗糖溶液,5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即得纯净卵, 0􀆰5%次氯酸钠消毒虫卵2min~3min,灭菌水洗涤3次.取卵悬浮液轻轻加入培养皿中,于25℃~28 ℃避光静置2d~5d;收集新孵化的2龄幼虫,并调整线虫悬浮液浓度至200条/mL~300条/mL,用于接 种鉴定.线虫的繁殖和保存见附录B. 5􀆰3 接种方法 在距离水稻茎基部2cm的相对方向各打直径约0􀆰5cm小孔,用移液器分别接种0􀆰5mL线虫悬浮液, 共200条~300条线虫,并轻压封闭孔口.每个待鉴定材料接种10株,重复3次.植株在温度25℃~28℃、相 对湿度70%~80%、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正常管理. 5􀆰5 鉴定材料处理 1NY/T4452—2025 鉴定完毕后将水稻植株、残体及土壤基质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6 抗性评价 6􀆰1 病情调查 接种后20d调查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情况.调查时检查每株水稻根部发病情况,通过统计根结数量, 确定根结线虫病的危害程度,确定病情级别(表1),并计算根结指数(GI). 表1 病情级别的划分 根系病情级别 根系症状 0级 整个根系上无根结 1级 整个根系上有1个~2个根结 2级 整个根系上有3个~10个根结 3级 整个根系上有11个~20个根结 4级 整个根系上有21个~30个根结 5级 整个根系上有>30个根结 根结指数(GI)按式(1)计算. ∑(s×n) GI=􀰑(s×n) N×S×100 (1) 􀆺􀆺􀆺􀆺􀆺􀆺􀆺􀆺􀆺􀆺􀆺􀆺􀆺􀆺􀆺􀆺 式中: GI———根结指数; ∑———各病情级别数值与各病情级别植株数乘积的总和; s———各病情级别数值; n———各病情级别病株数,单位为株; N———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 S———最高病情级别数值. 6􀆰2 有效性判别 当感病对照材料的根结指数大于50(GI>50)时,该批次抗性鉴定判定为有效. 6􀆰3 抗性评价标准 依据鉴定材料3次重复的病情指数平均值确定其抗、感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表2 水稻对根结线虫病抗性的评价标准 根结指数(GI) 抗性评价 GI=0 免疫(IM) 0<GI≤5􀆰0 高抗(HR) 5􀆰0<GI≤25􀆰0 抗病(R) 25􀆰0<GI≤50􀆰0 中感(MS) 50􀆰0<GI≤75􀆰0 感病(S) GI>75􀆰0 高感(HS) 6􀆰4 抗性评价报告 依据水稻鉴定材料根结指数(GI)平均值确定水稻材料的抗性水平,按照附录C填写鉴定表格,编写 正式鉴定报告. 2NY/T4452—2025 附 录 A (资料性)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形态特征及危害症状   A􀆰1 分类地位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graminicola):垫刃目Tylenchida垫刃亚目Tylenchina异皮线虫 科Heteroderidae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 A􀆰2 形态描述 A􀆰2􀆰1 雌虫 虫体梨形至球形,颈部缢缩明显;口针纤细且短,口针基部球发达,卵圆形,前缘稍向后斜;排泄孔明 显,中食道球大,近圆形,瓣门发达,食道腺发达.会阴花纹卵圆形或近圆形,线纹通常平滑细密,侧区不 明显;弓通常高、近方形,有的低、圆,背纹与腹纹通常相连;背弓部、尾端周围及肛门周围常见有短、断裂、 不规则的线纹;尾尖明显,阴门区一般无线纹;阴门缝较长,侧尾腺侧口小、明显、紧邻,侧尾腺间距约为阴 门裂长度2/3(图A􀆰1). 图A􀆰1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形态学特征 A􀆰2􀆰2 雄虫 虫体蠕虫状,体环明显.头架中等发达,头冠低、光滑、圆,与头区分离;头区与体部连续或缢缩不明 显;口针基杆柱状,与口针基部球连接处稍变窄,口针基部球卵圆形,与杆部界线明显,前缘平或略向后斜; 3NY/T4452—2025 精巢单条、前伸,少数在前端有回叠,精巢内常见充满精子;交合刺发达,引带杆状,尾短,多钝圆,少数尾部 为窄圆. A􀆰2􀆰3 2龄幼虫 虫体细长蠕虫状,体环细.头架中等发达.冠低平或稍微凹陷;唇区与体部连续;口针纤细,基部球 小、圆.中食道球椭圆形,瓣门清晰.半月体位于中食道球后,排泄孔紧靠其后,食道腺延伸较长,覆盖肠 腹面;直肠膨大,尾细长,尾端透明区长且窄,尾尖,略呈棍棒状. A􀆰3 危害症状 苗期受害植株叶黄化、纤弱,发根迟,长势差,死苗多;分蘖期受害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分蘖明显减少; 穗期不抽穗或出穗植株则表现早熟、穗短,结实少,秕谷多.受害水稻根系发育严重受阻,根尖受害严重, 初期稍肿大,根结膨大后可急剧扭曲,大多呈钩状,少数为锤状,老根变褐易腐烂(图A􀆰2). 图A􀆰2 水稻根结线虫病根部症状 4NY/T4452—2025 附 录 B (资料性)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繁殖和保存   B􀆰1 繁殖 将经过鉴定的拟禾本科根结线虫接种在高感寄主植物的根部,在25℃~28℃、土壤相对湿度70%~ 80%条件下培养40d~60d. B􀆰2 保存 采用活体保存方法,将拟禾本科根结线虫接种在高感寄主植物的根部,在25℃~28℃、土壤相对湿度 70%~80%条件下培养,并且每60d重新进行一次线虫分离、收集及接种,保障拟禾本科根结线虫活性和 数量. 5

.pdf文档 NY-T 4452-2025 水稻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NY-T 4452-2025 水稻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 1 页 NY-T 4452-2025 水稻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 2 页 NY-T 4452-2025 水稻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00:45:2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