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43.040.60
CCST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1210—2024
汽车防夹系统
Anti-pinchsystemforautomobile
2024-11-07发布 2025-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目 次
前言 Ⅲ …………………………………………………………………………………………………………
1 范围 1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
3 术语和定义 1 ………………………………………………………………………………………………
4 技术要求 1 …………………………………………………………………………………………………
5 试验方法 3 …………………………………………………………………………………………………
ⅠQC/T1210—2024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深圳市
爱普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拓殷电子科技技术有限公司、河北沃美诺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汽车
集团有限公司、湖北三环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零部件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
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东风博泽汽车系统有限公司、宁波捷司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驰助汽车零部件有
限公司、安徽英泰曼特电子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鑫、华进勇、刘少锋、丁盛、乔轩、陈杰、韦青、田新跃、李晶、梅一丹、孙宇轩、
孙翔、崔东娜、武煜、沈强。
ⅢQC/T1210—2024汽车防夹系统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汽车防夹系统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
本文件适用于M1类汽车防夹系统,包含车窗防夹系统、天窗防夹系统、滑移门防夹系统、背门防夹
系统。其他车辆参考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11552 乘用车内部凸出物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夹系统 anti-pinchsystem
避免或减小车窗、天窗、滑移门、背门在自动开启或关闭过程中对人身造成伤害的装置。
3.2
防夹功能 anti-pinchfunction
在车窗、天窗、滑移门、背门系统自动开启或关闭过程中,在防夹区域内遇到障碍物,系统自动停止
或自动反转的功能。
3.3
防夹区域 anti-pinchzone
触发防夹功能的区域。
3.4
防夹力 anti-pinchforce
触发防夹功能的阻力。
3.5
防夹反转距离 anti-pinchreversaldistance
在车窗、天窗、滑移门、背门系统自动开启或关闭过程中,在防夹区域内触发防夹功能后系统自动反
转的距离。
4 技术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环境温度:-30℃~80℃,系统工作电压:9V~16V。
1QC/T1210—20244.1.2 防夹系统应能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颠簸震动等干扰与防夹功能区别开,避免系统误
防夹。
4.2 性能要求
4.2.1 车窗防夹系统
4.2.1.1 防夹区域
车窗防夹区域为从车窗顶部胶条或门洞胶条(无框车门)最下端4mm~200mm区域。
4.2.1.2 防夹力
车窗防夹力应不大于100N。
4.2.1.3 防夹反转距离
车窗防夹反转距离应符合GB11552的规定。
4.2.2 天窗防夹系统
4.2.2.1 防夹区域
天窗防夹区域为从天窗玻璃开启边的前缘、滑动天窗电动遮阳帘开启的前缘以及倾斜起翘天窗的
尾缘计算,开口在4mm~200mm区域内。
4.2.2.2 防夹力
天窗防夹力应不大于100N。
4.2.2.3 防夹反转距离
天窗防夹反转距离应符合GB11552的规定。
4.2.3 滑移门防夹系统
4.2.3.1 防夹区域
水平方向从滑移门全开位置到半锁位置形成的区域;垂直方向从滑移门上边缘到下边缘形成的区
域(不包含距车门上下边缘距离不大于50mm区域)。
4.2.3.2 防夹力
滑移门在关闭过程中防夹力应不大于50N,开启过程中防夹力应不大于350N。
4.2.3.3 防夹反转距离
在自动关闭过程中触发防夹功能后,滑移门反转距离应不小于100mm(若反转位置至全开位置小
于100mm,则反转至全开位置);在自动开启过程中触发防夹功能后,滑移门应立即停止动作。
4.2.4 背门防夹系统
4.2.4.1 防夹区域
有防夹条:水平方向从背门全开位置到半锁位置形成的区域;垂直方向为背门左右两侧装有防夹条
2QC/T1210—2024区域(不包含距防夹条上、下端≤50mm区域)和背门下端区域(不包含距背门左、右边缘≤50mm
区域)。
无防夹条:水平方向从背门全开位置到半锁位置形成的区域;垂直方向为背门下端区域(不包含距
背门左、右边缘≤50mm区域)。
4.2.4.2 防夹力
在防夹条区域背门防夹力应不大于50N;在底部区域背门防夹力应不大于150N。
4.2.4.3 防夹反转距离
在自动开启或关闭过程中触发防夹后,背门应悬停或反向运动一定距离。
5 试验方法
5.1 车窗防夹功能试验方法
5.1.1 防夹区域试验
在车窗顶部胶条或门洞胶条(无框车门)下边缘均匀选取三点作为测试位置(前、后车门测试点需能
放置直径为200mm的测试棒),按图1所示,分别用直径为4mm的刚性测试棒,直径为100mm、刚度
为(10±0.5)N/mm的测试棒,直径为200mm、刚度为(10±0.5)N/mm的测试棒在各测试点通过车
窗伸出,测试棒轴线方向与车窗玻璃关闭方向垂直;车窗玻璃从最大开启位置自动上升,验证在车窗玻
璃触碰测试棒后是否具备防夹功能,每个测试点测试3次。测试棒在整个测试期间相对于门框及车窗
玻璃关闭方向的位置应保持不变。
图1 车窗防夹区域测试图
5.1.2 防夹力试验
使用防夹力测试设备在5.1.1规定的测试点进行防夹力测试,防夹力测试设备按图1测试点对应的
玻璃上边缘位置安装完成后,操作车窗玻璃自动上升,每个测试点测试3次,取最大值作为最终测试
结果。
5.1.3 防夹反转距离试验
用长度测量装置测量每个防夹测试点的初始位置到防夹后反向运动停止位置的运动距离,测量方
法应符合图2要求,测量方向与玻璃运动方向一致。
3QC/T1210—2024图2 车窗防夹反转距离测量
5.2 天窗防夹功能试验方法
5.2.1 防夹区域试验
5.2.1.1 滑动天窗防夹区域试验
在窗洞胶条边缘均匀选取三点作为测试位置(测试点需能放置直径为200mm的测试棒),按图3
所示,分别用直径为4mm的刚性测试棒,直径为100mm、刚度为(10±0.5)N/mm的测试棒,直径为
200mm、刚度为(10±0.5)N/mm的测试棒在各测试点通过天窗伸出,测试棒轴线方向与天窗玻璃/遮
阳帘关闭方向垂直;天窗玻璃/遮阳帘从最大开启位置自动关闭,验证在天窗玻璃/遮阳帘触碰测试棒后
是否具备防夹功能,每个测试点测试3次。测试棒在整个测试期间相对于车顶及天窗玻璃/遮阳帘关闭
方向的位置应保持不变。
图3 滑动天窗防夹区域测试图
5.2.1.2 起翘天窗防夹区域试验
在窗洞胶条边缘均匀选取三点作为测试位置,按图4所示,分别用直径为4mm的刚性测试棒和直
径为天窗起翘最大开启尺寸、刚度为(10±0.5)N/mm的测试棒在测试点通过天窗伸出,测试棒轴线方
向与天窗玻璃关闭方向垂直;天窗玻璃从最大起翘位置自动关闭,验证在天窗玻璃触碰测试棒后是否具
备防夹功能,每个测试点测试3次。测试棒在整个测试期间相对于车顶及天窗玻璃关闭方向的位置应
保持不变。
4QC/T1210—2024图4 起翘天窗防夹区域测试图
5.2.2 防夹力试验
5.2.2.1 滑动天窗防夹力试验
使用防夹力测试设备在5.2.1.1规定的测试点进行防夹力测试。天窗玻璃/遮阳帘从最大开启位置
自动关闭,每个测试点测试3次,取最大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
5.2.2.2 起翘天窗防夹力试验
使用防夹力测试设备在5.2.1.2规定的测试点进行防夹力测试。天窗玻璃从最大开启位置自动关
闭,每个测试点测试3次,取最大值作为最终测试结果。
5.2.3 防夹反转距离试验
如图5所示,用长度测量装置测量滑动天窗每个防夹测试点的初始位置到防夹后反向运动停止位
置的运动距离。
图5 滑动天窗防夹反转距离测量
5QC/T1210—2024
QC-T 1210-2024 汽车防夹系统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01:54:0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