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75.020 E 12 SY 备案号:48161—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154—2014 代替SY/T5154—1999 油气藏流体取样方法 Sampling procedures for hydrocarbon reservoir fluids 2014一10一15发布 2015一03一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5154—2014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取样方案设计 取样井工作制度调整 5 6 取样点判断 井下取样 7 8 地面取样 9 安全与运输 15 附录A(规范性附录)充气压力与冲洗次数关系表 17 附录B(规范性附录)油气井调整与取样记录表 18 附录C(规范性附录)干燥管制作及使用要求· 24 SY/T5154—2014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5154—1999《油气藏流体取样方法》。本标准与SY/T5154—1999相比,除编 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油气井取样方案设计要求,包括储层流体类型识别,储层流体类型对取样设计的影响 因素分析(见第4章); 增加了油藏取样点判别方法,即根据地层压力与地层深度关系曲线判断取样点位置(见第6 章); -增加了油气过渡带和油水过渡带厚度的判别方法,即利用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深度关系曲线 进行判别(见6.3); 增加了取分离器油、分离器气的取样瓶温度要求和压力范围判别方法(见8.2); 增加了一种取分离器气样的方法,即活塞式取气法(见8.4.5); 增加了四种取分离器油样的方法,即抽空取油法、活塞式取油法、置换分离器油法、置换分 离器气法(见8.5.3~8.5.6); 增加了取样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与样品运输方法(见第9章); 修改了井下取样与地面取样的注意事项(见7.2和8.2); 修改了样品质量检查方法,补充了取样瓶中样品类型的判别方法(见7.4和8.6)。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 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李实、张可、伦增珉、郑希谭、陈兴隆、俞宏伟、王旭林、潘伟义、孙文悦、陈 钢、李军。 本标准代替了SY/T5154—1999。 SY/T5154一1999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5154—1987。 Ⅱ SY/T5154—2014 油气藏流体取样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气藏流体取样方案设计要求,油井工作制度调整、取样点判断、井下取样和地面 取样的方法,取样安全与运输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常规原油、易挥发油、近临界流体、凝析气、湿气及干气等油气藏流体的取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981--2011油气藏流体物性分析方法 SY/T6277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程 SY/T6610含硫化氢油气井井下作业推荐作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泡点压力bubblepointpressure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处于液相的体系中,当压力下降时体系出现第一个气泡的压力或处于气液两 相的体系中,当压力升高时,气体被液相完全溶解时的压力。 3. 2 露点压力dewpointpressure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处于气态的物系中,当压力下降时体系中凝析出第一滴液滴时的压力或气态 的物系呈现雾状或处于气液两相的体系中,当压力升高时,液相被气相完全溶解时的压力。 3.3 饱和压力 saturationpressure 泡点压力和露点压力的总称谓。 3. 4 油罐油stocktankoil 油气藏烃类流体经油气分离器分离后,进人储油罐并在大气条件下与油罐气处于平衡状态的液 态烃。 3. 5 生产气油比producedgasoilratio 标准条件下的一级分离器气产量与油罐油产量之比,也称现场气油比,m/m。 3. 6 分离器气油比 separator gas oil ratio SY/T5154—2014 标准条件下的一级分离器气产量与一级分离器油产量之比,m²/m²。 3. 7 油罐气油比stocktankgasoilratio 标准条件下的油罐气产量与油罐油产量之比,m²/m²。 3.8 气体偏差系数gasdeviationfactor 为修正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而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引进的乘数因子。其物理意义为:在 规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任意质量气体的体积与该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按理想气体定律计算出的体积 之比,也称气体压缩因子。 3. 9 油气藏流体 reservoir fluid 油气藏岩石孔隙和裂缝中天然存在的流体的总称。油气藏流体在地层条件下可以以液态或气态形 式存在。除了烃类物质,通常还含有一定含量的非烃类物质,包括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 水等。 3.10 标准条件referencecondition 计量油气所规定的标准参比条件。我国石油天然气计量的标准条件规定:压力为0.101325MPa, 温度为20℃或293.15K。 4取样方案设计 4.1基本原则 根据油气藏类型,把油气藏划分为常规原油(黑油)油藏、挥发油油藏、易挥发性油藏、凝析气 藏、湿气藏和干气藏等类型。图1为六种油气藏流体的相图。为了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油气藏流体样 品,在制定取样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油气藏本身特征、油气藏流体特性、油藏条件、生产状况、地面 设施、地面条件等因素确定取样方法、取样时机和取样井。 4.2取样方法的选择 4.2.1井下取样 常规井下取样方法是将井下取样器下人井中的预定深度,并在该深度把油气藏流体样品捕集到取 样器中,然后将取样器返回至地面。对于井底流压高于油气藏流体饱和压力的油气藏,且取样量相对 较少时,宜采用此种方法。 井下取样的优点:能够直接取得目标样品,消除地面取样后油气重组所产生的潜在误差。 4.2.2地面取样 地面取样又分为分离器取样和井口取样两种。需要精确测定分离器油气流速、温度等数据,在实 验室按气油比重组油气样品,再现储层流体组成。对于井下不能取得或不易取得代表性样品的凝析气 藏、易挥发性油藏以及地层压力接近饱和压力的油藏,宜采用地面取样。 地面取样的优点:与井下取样相比,地面取样操作相对简便、成本较低、无需关井、可避免产量 损失、易取得大量的油气样品。 4.3取样时机的确定 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选择在油气藏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进行取样。当油气藏压力降到原始饱和 2 SY/T5154—2014 4.3.4常规油藏 对泡点压力等于或接近于地层压力的饱和油藏,要在油藏发现后尽早取样。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 力的油藏,取样工作可适当推迟一段时间,但也应在油藏压力高于泡点压力时进行取样。 4.4取样井的选择 为了获取有代表性的油气藏流体样品,选择合适的取样井和取样点至关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 取油样或气样应尽量远离气一油、气一水或油一水过渡带。如果无法避让则需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 施,优先考虑钻遇油层较厚且距离油水界面较远的井或钻遇油层较厚且钻人含油区域低部位的井。选 井时,应考虑: a) 优先考虑自喷井。 b) 井底压力调整到高于预计的原始饱和压力下进行生产的油井。 c) 不产水或产水率不超过5%的油井或气井。 气油比及地面原油相对密度在周围井中具有代表性的油井或气井。 e) 采油或采气指数在周围井中相对较高的井。 f) 油流或气流稳定、没有间歇现象的油井或气井。 取样井口量油、测气设备齐全可靠、流程符合取样要求的油井或气井。 g) h) 水泥封固井段层间无窜槽的油井或气井。 5取样井工作制度调整 5.1数据记录 取样前应对取样井进行工作制度调整,并按照附录B中表B.1、表B.2格式记录相关数据,并及 时对比分析确定调整是否合格。 5.2油井调整 5.2.1自喷油井调整 自喷油井调整方法如下: a)根据估计的地饱压差、岩石物性及油藏流体性质并考虑开采期的长短进行调整,主要采用逐 步降低油井产量来提高井底压力的方法。调整期间应排掉井筒附近无代表性的流体,并使油 藏流体在高于泡点压力下流人井筒,每次减少产量30%~50%,每次调整后待气油比趋于 稳定(气油比波动范围小于5%)后再降到下一级,每级至少稳定8h,直至气油比不再随产 量(油嘴)降低而降低为止。 b)如果降产后气油比上升,则表明油井有气层与油层同时生产,取样时不应该选这类井;如 果降产后的稳定气油比比降产前下降,这表明井简周围地层中的流体在降产前已发生了变 化。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就应进一步降产,每次降产后都应继续自喷到气油比稳定。 5.2.2抽油井调整 抽油井调整方法如下: a)对抽油井调整的目的和判断调整工作的准则与自喷井相同。 b)抽油井调整注意事项:如果用地面取样的方法,调整稳定后再生产几天后取样;如果采用 井下取样的方法,低速抽吸油井排除井底无代表性的积油后,起出泵和抽油杆,再把取样 4

.pdf文档 SY-T 5154-2014 油气藏流体取样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Y-T 5154-2014 油气藏流体取样方法 第 1 页 SY-T 5154-2014 油气藏流体取样方法 第 2 页 SY-T 5154-2014 油气藏流体取样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9 00:21:3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