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65.020.40 B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2104--2013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防火生物林带工程 建设技术规程 Standard of constructing forest fire bio-barrier at Yangtze River upstream area 2013-03-15发布 2013-07-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 行业标准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防火生物林带工程 建设技术规程 LY/T2104—2013 *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www.spc.net.cn 总编室:(010)64275323 发行中心:(010)51780235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 1/16 印张0.5 字数10千字 2013年7月第一版2013年7月第一次印刷 * 书号:155066·2-25459定价 14.00元 如有印装差错 告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10107 LY/T2104—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吕圣富、漆波、耿养会、蒋宣斌、刘春生、周飞、王正春、周小舟。 I LY/T2104—2013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防火生物林带工程 建设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规划、设计、营造、管理、质量评价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长江上游地区范围内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生物防火林带 biological fireprotection forestbelt 生物防火林带采用具有抗火、耐燃树种营造的、具延缓和阻隔林火蔓延的带状林分。 3.2 主防火林带 mainfireprotectionforestbelt 县级以上行政界线上设置的生物防火林带。 3.3 自然阻隔 naturalbarrier 可以起到防止林火蔓延的自然江河、水库、溪流等水域、农田以及断崖、绝壁等天然屏障。 3. 4 工程阻隔 engineer barrier 可以阻隔林火蔓延的工程设施(如:公路、铁路等)、不能植树地段开设的防火线。 3.5 防火线 firebreakline 在不能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网络路线,清除带内表土上的杂草、枯枝、落叶、灌木等易燃物,露 出表土,能起到阻隔林火蔓延的带状工程设施。 3.6 林带缺口forestbeltgap 在林带中出现林冠间距5m的无林地带。 1 LY/T2104—2013 4建设条件 4.1防火林带设置条件 4.1.1成片森林面积在20hm²以上,且林分宽度在150m²以上的针叶林分,应设置生物防火林带。 4.1.2坡度45°以下,人口密集地区,生物防火林带的防护有效面积原则上不超过20hm²。 4.1.3坡度在45°以上,人为活动少的林区,生物防火林带的防护有效面积不宜超过100hm²。 4.1.4以下特殊情况,不受上述控制面积的限制,均应设置生物防火林带: a)特种用途林分。如:树木园、品种园、采穗圃、科研试验林、母树林、国防林;自然保护区的实 验区、森林公园等。 b) 处在林区内的特种保护对象。如:加油站、火药库、仓库、居民村(寨)、军事设施、重要通讯 设施、油气设施及输送管线及其他重要建(构)筑物等。 4.2选址要求 生物防火林带应尽量选设在山脊、山脚、沟谷、农田林地边缘分界处、行政区分界线、居民房屋、矿山 及工业生产房屋的周围;公路、铁路及人行通道两侧;达不到阻隔宽度要求的河、溪、沟、渠、石滩等自然 阻隔物的两侧。 4.3技术要求 主生物防火林带走向应与防火期主导风向垂直。 火源多、火险区等级高和林火易蔓延的地带,应适当加大生物防火林带的设置密度。 5 5建设类型划分 5.1主防火林带 林带宽20m~30m(林带位置坡度40以上可放宽3m~5m)。 5.2副防火林带 沿乡、镇行政界(林区部分)建设的林带为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系统的副防火林带。林带宽15m~ 20m。 5.3三级防火林带 在乡镇行政区域内主要山脊、高风险地区山边、路边建设的林带为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系统的三级防 火阻隔林带。林带宽8m~15m。 5.4特殊用途林分防火林带 根据具体需要设置宽度。 6生物防火林带营造 6.1树种选择 生物防火林带造林树种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宜选择常绿、阔叶、枝叶茂密、生长迅速、适应性好、 2 LY/T2104—2013 主要乔木树种:木荷(Schimasupcrba)、大头茶(Gordoniaacuminat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冬青(IlexpurpureaHassk)、珊瑚树(ViburnumodoratissimumKer-Gawl.var. awabuki)等。 主要防火灌木树种:油茶(Camelliaoleifera)、火棘(Puracanthafortuneana)、含笑(Mlichelia figo)、鸭脚木[Schefleraoctophylla(Lour.)Harms]、拎木(EuryajaponicaThunb)、茶树(云雾茶) (Camelliasinensis)等。 主要防火草本植物:鸢尾(IristectorumMaxim)等。 6.2营造方式与模式 新造生物防火林带营造宜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方式;营造模式以纯林为主,混交为辅(常绿阔叶树种 与落叶阔叶树种混交、针阔叶树种混交);改造的生物防火林带宜采用行间混交,阔叶树种的比例不低于 20%;林带结构应尽量紧凑,既有水平分布,也有垂直分布,最好采用多层次结构,形成大乔木和小乔木 与灌木混交的复层林带。 6.3种苗 采用容器苗,执行LY/T1000的规定。 6.4营造技术 6.4.1整地:不宜采用全垦整地方法。采用穴状整地,规格50cm×50cm×40cm或40cm×40cm× 30cm。 6.4.2造林密度:根据建设林带的立地条件具体设计。木荷、大头茶、火力楠等造林密度为2500株/hm;冬 青、珊瑚树、茶树、油茶、火棘、含笑、鸭脚木、拎木、茶叶树(云雾茶)、鸢尾等采用3330株/hm²。 7生物防火林带的经营 7.1管护 生物防火林带造林后连续三年抚育3次~5次,宜采用刀抚。在林带的管护阶段,及时清除杂草杂 灌及枯枝落叶,防止人畜破坏,落实管护责任,严禁乱欲滥伐,预防和防治林带内的病虫害,确保生物防 火林带的正常生长。 7.2更新 生物防火林带出现生长衰退,防火功能严重下降,林龄已达到过熟龄,或主林层濒死木超过30%时 应及时进行更新。 8质量评价 8.1生物防火林带质量评价指标 采用林带建设完整度、林带宽度和平均树高三个因子对林带质量进行评价,根据三个因子的不同标 准分别划分为I、Ⅱ、Ⅲ三个等级。 8.2考核与评价 8.2.1质量评价分3级:I(优)、Ⅱ(合格)、Ⅲ(不合格)(见表1)。

.pdf文档 LY-T 2104-2013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防火生物林带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2104-2013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防火生物林带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第 1 页 LY-T 2104-2013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防火生物林带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第 2 页 LY-T 2104-2013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防火生物林带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12 22:19:0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