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LY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2241—201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 评估规范 Specification of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for forest ecosystem 2014-08-21发布 2014-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LY/T 2241—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兵、蒋有绪、牛香、宋庆丰、刘春江、李俊清。 一 LY/T2241—201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 评估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评估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长期连续定位监测及其物种保育功能的评估。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1606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1626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LY/T172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LY/T 1952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叉道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forestdynamiemonitoringplot 森林生态系统中用于开展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幼苗更新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等相关方面 监测与评估的永久性样地。 3.2 濒危物种指数 endangered species index 某一濒危物种等级的量化指标。 3.3 特有种指数endemicspeciesindex 某一物种特有种等级的量化指标。 3.4 古树年龄指数 ancienttrees index 不同古树年龄等级的量化指标, 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 4.1样地设置原则 样地设置原则有: 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简称样地)设置在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典型地段 1 LY/T22412014 b) 样地地形、土壤和植物种类分布相对均质。 c) 群落结构相对完整。 样地面积为6hm²,形状为长方形(200mx300m)。 d) 4.2样地设置体系 采用网格法区划分割样地。区划单位的长度分为20m和5m。首先将6hm²样地划分为6个 1hm2样方(即为公顷级样地),每个1hm²样方划分为25个20m×20m的亚样方。再将每个亚样方 划分为16个5mx5m的小样方。对亚样方使用行列数进行编号,前两位为列号,从西到东编写;后两 位为行号,从南到北编写,具体详见表1。小样方编号体系见图1 表1样地设置体系 编号 列号(西→东) 6000 6010 0209 6060 60%0 60G0 6090 070 0809 6001 60LL 1209 1309 1409 0008 0108 0208 0308 0408 0708 0808 8060 1008 1108 1208 1308 1408 0508 0608 0007 0107 0907 1007 1107 1207 1307 1407 0207 0307 0407 0707 0807 行号 0006 0106 0206 1006 1106 1206 1306 1406 0706 0806 9060 北 0005 0105 0205 1105 1205 1305 1405 0705 0805 0905 1005 0004 0104 0204 0304 0404 0504 0604 0704 0804 0904 1004 1104 1204 1304 1404 南 0003 0103 0203 0303 0403 0503 0603 0703 0803 0903 1003 1103 1203 1303 1403 0002 0102 0202 0302 0402 0502 0602 0702 0802 0902 1002 1102 1202 1302 1402 0001 0101 0201 0301 0401 0501 0601 0701 0801 0901 1001 1101 1201 1301 1401 0000 01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3 43 1-2 图1小样方编号体系 4.3样地设置步骤 样地设置步骤为: a)全站仪定基线(中央轴线):从样地中央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测定行、列基线,在东西、南北 两个方向上各定出3条平行线(平行线距离为20m)。 b)基线的垂线处放样,基线上每隔20m定出一个样点,在每个样点上安置全站仪,按基线垂直方 向,定出基线的垂线,并在垂线上每隔20m定出一个样点,将各样点连接,即可确定样地及其 亚样方。每个样点上埋设石桩并在石桩上刻上编号,编号方式采用亚样方编号方法。 c)将亚样方划分为小样方。 2 LY/T2241—2014 d)采用距离缓冲区法,即在样地内的四周设置带状缓冲区,通常缓冲区的宽度为样地平均树高的 1/2,本标准定为不少于5m。对缓冲区内的树木只进行每木调查,但不定位。 e)采用边界桩标定样地边界,边界桩应选用长时间仍能辨认的材料。 4.4木本植物定位与标识 以亚样方左下角为坐标原点,利用罗盘仪(或经纬仪)和皮尺(或激光测距仪)对胸径≥1.0cm立木 进行准确定位,坐标标定方法见图2。 用铝制标识牌对所定位的每株立木进行编号并标识,以亚样方为基本单位,编号用8位数字表示, 前四位代表样方号,后四位代表样方内的立木编号。胸径<5cm的立木,用铜丝将标识牌栓在1.6m 处;胸径≥5cm的立木,用不锈钢钉将标识牌钉在相同的位置,不锈钢钉钉入立木的深度为0.5cm~ 1.0 cm。 横牛标 标 图2立木坐标测定示意图 4.5观测方法 4.5.1样地基本信息观测 主要包括植物群落名称、郁闭度、坡度、坡向、坡位、海拔、水分状况、土壤质地和人类活动等(见 表2),按图3样地调查顺序观测各样方内森林群落。 表2亚样方基本信息观测表 样地编号: 观测时间: 经纬度:E N 亚样方号 植物群落 郁闭度 坡度 坡向 坡位 海披 水分状况 土壤质地 人类活动 观测单位; 观测员; LY/T 2241—2014 08 0T 06 05 04 03 02 01 05 图3亚样方调查顺序图 4.5.2乔木层观测 观测内容见表3。 表3乔木层观测表 样地编号: 亚样方编号: 观测时间: 坐标值 冠幅/m 坐标值 立木 中文名 拉丁名 立木编号 树高/m 沟径/cm 枝下高/m (y轴)/m (x轴) /m 东西 南北 状况 观测单位: 观测员: 具体观测方法如下: a)准确鉴定并详细记录群落中所有乔木物种的中文名。对于名称不确定的物种,应采集标本,系 上标签后带回实验室辨认,标签上应写明样地号及标本编号。 b)每木调查,对亚样方内胸径≥1.0cm立木的胸径、树高等进行逐一测量,并做好记录。同时, 对每株立木进行编号、定位,方法见4.4。 胸径测定采用围尺测量地而向上1.3m处树干(斜坡上,应以坡上为准),在此位置涂上红色防水油 漆,等油漆干燥后测量胸径,精度要求到0.1cm.当树高1.3m处出现不规则现象,可按图4和图5示 意方法确定测量位置。测量树高时应以测量者看到树木顶端为基准,以“m”为计量单位,精度要求达到 0.1 m. c)冠幅的测量,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拿着皮尺贴树干站好,另一个人拉住皮尺的另一端分别在东、 南、西、北四个方向测定其冠幅垂直投影的长度。 d)立木状况按以下编号进行记录:1.优势木、2.亚优势木、3.中庸木、4.被压木、5.濒死木、6.枯 立木。 LY/T2241—2014 实测点 1.3m 1.3m 3m .3m 实测点 实测点 图4 立木胸径测量标准示意图 菊发缴枝的倒木 测点 以上断 1.3m 测点 以下断 实测点 具生根枝的 1.3m 保伏树干 图5不同树干类型胸径测量位置示意图 4.5.3灌木层观测 每个20mx20m样方按对角线方法设置5个5m×5m 的灌木样方,其编号由5位数组成,前四 位为所在亚样方编号,第五位为所在亚样方内灌木样方的顺序号(见图6),灌木样方边界用长时间能辨 认的材料进行界定。记录样方内出现的灌木种类、数量、盖度、高度、基径、生长和分布状况。 基径测定,采用千分尺测量。 5

.pdf文档 LY-T 2241-201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2241-201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第 1 页 LY-T 2241-201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第 2 页 LY-T 2241-201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12 22:25:4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