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40 LY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2244.2—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植被保护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conservation efficiency of nature reserves- Part2:Vegetation conservation 2014-12-01实施 2014-08-21发布 国家林业局 发布 LY/T2244.2—2014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评估原则 5 数据来源及处理 6 评估指标与计算方法 3 评估结果及评估报告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数据处理方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12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汇总统计表 17 附录D(规范性附录) 评估报告格式 24 参考文献 26 LY/T2244.2—2014 前言 LY/T224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分为如下4部分: 第1部分:野生植物保护; —第2部分:植被保护; —第3部分:景观保护; 一第4部分:野生动物保护。 本部分为LY/T2244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出。 本部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崔国发、张建亮、刘方正、李忠、郭红燕、贾恒、郭子良、涂磊。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I LY/T2244.2—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植被保护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成效评估原则、数据来源及处理、评估指标与计算方法,评估结 果以及评估报告格式。 本部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植被的保护成效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424一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1685-2007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LY/T1954—2011 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 LY/T1958一2011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导则 3术语和定义 LY/T1685一20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植被 vegetation 一定地区中所有植物群落的总体。 3.2 植被型组vegetationtypegroup 建群种生活型相近、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如针叶林、阔叶林、灌丛等。 3.3 植被型 vegetationtype 建群种的一级或二级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要求一致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如寒温性 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 3.4 群系组formationgroup 植被型内建群种或共建种为同属或相近属、三或四级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的植物群落的联合 体,如云杉林、云冷杉林、栎林等。 3.5 群系formation 建群种、共建种或标志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如鱼鳞云杉林,栓皮栎-麻栎林等。 1 LY/T2244.2—2014 3.6 保护性植被protectedvegetation 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植被类型,包括天然的森林、灌丛和草地等植被类型以及已经作为主要保护 野生动植物生境的人工植被。 3.7 干扰性植被 interferedvegetation 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干扰的植被类型,包括耕地和园地内的栽培植被、用外来种营造的人工林、人 侵种形成的植被等。 3.8 植被保护成效 vegetation conservation efficiency 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性植被和干扰性植被的变化情况。 3.9 植被指数 vegetationindex;VI 一种利用遥感影像不同谱段数据的线性或非线性组合而形成的能反映绿色植物生长状况和分布的 特征指数。 3.10 归一化植被指数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反射率之差与之和的商。 3.11 生态参照区 ecologicalreferenceareas 具有顶级或者接近顶级植物群落的区域。 4评估原则 4.1可靠性 评估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成效时,要利用来源可靠的数据。 4.2针对性 针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选择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评估 指标。 4.3可比性 开展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成效连续多年评估时,应采用相同的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4.4可重复性 采用同样的方法对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成效进行验证性评估时,评估的结果应具有一致性。 5数据来源及处理 5.1 数据来源 5.1.1地面调查数据 两期地面调查数据的间隔期宜为10年,数据来源如下: 2 LY/T2244.2—2014 一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 一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数据; —湿地资源调查数据; 植被监测固定样地数据; 植被调查样方数据; 一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等数据资料。 5.1.2 2遥感影像数据 两期遥感影像数据的时间跨度宜为10年。用于分析植被类型面积变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的空间分 辨率应不大于5m。遥感影像数据质量要求按LY/T1954一2011中5.1.3的规定。 用于分析植被长势的植被指数利用长时间序列的NDVI数据,空间分辨率应不大于250m,根据自 然保护区植被生长季确定获取数据的月份。 5.2数据处理 5.2.1植被类型面积统计 如果收集的地面调查数据中可以直接获取各种植被类型的面积,则以群系组或群系为基本单位,统 计每种植被类型的面积,填人表C.1。 如果收集的地面调查数据不能获取各种植被类型的面积,则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确定各植被类 型的面积。遥感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按LY/T1954一2011第6章的规定。以植被型或群系组为分类单 元,对植被类型进行分类解译,统计每种植被类型的面积,填入表C.1。遥感影像解译总体度不应低 于90%。 5.2.2像元的植被长势变化率(Rpvc)计算及显著性检验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计算自然保护区每个像元的植被长势变化率,并利用F检验法检验 植被长势变化率的显著性。计算方法见附录A.1。 5.2.3保护性植被样地(样方)质量指数计算 保护性植被样地(样方)质量指数计算分为森林植被样地或小班质量指数(QF)、灌丛植被样方质 量指数(QB)和草地植被样方质量指数(QG)。计算方法见附录A.2。 6评估指标与计算方法 6.1评估指标 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成效评估包括植被覆盖状况、保护性植被空间格局、保护性植被长势、保护性 植被质量4个评估内容,17个评估指标,见表3。 3 LY/T2244.2—2014 表3 植被保护成效评估指标 评估内容 序号 评估指标 符号 指标含义 植被覆盖率 Cv 自然保护区中植被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自然保护区以及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内的保护性植 保护性植被覆盖率 Cpv 被总面积分别占自然保护区以及相应功能区面积的百 分比 自然保护区以及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内的干扰性植 干扰性植被覆盖率 Crv 被总面积分别占自然保护区以及相应功能区面积的百 分比 植被覆盖 状况 面积变化率 R; 某种植被类型面积的年均变化情况 某种植被类型转出为其他植被类型的面积占该植被类 面积转出率 Roi 型总面积的比例 某种植被类型由其他植被类型转人的面积占该植被类 6 面积转人率 Ri: 型总面积的比例 植被转类指数 IT 反映植被类型变化的总体趋势 保护性植被破碎化指数 反映所有保护性植被的总体破碎化程度 保护性植 8 被空 回 保护性植被格局完整性 格局 Irc 反映所有保护性植被空间格局的整体性 指数 保护性植被类型长势变 反映一段时间内某种类型的保护性植被生长状况的变 10 I vG; 化指数 保护性植 化情况 被长势 保护性植被长势总体变 反映一段时间内所有保护性植被生长状况的总体变化 11 I vG 化指数 情况 12 森林植被类型质量指数 Q:; 反映某种森林植被类型的质量状况 13 森林植被总体质量指数 Q: 反映森林植被的总体质量状况 保护性植 14 灌丛植被类型质量指数 QBi 反映某种灌丛植被类型的质量状况 被质量 15 灌丛植被总体质量指数 Q: 反映灌丛植被总体的质量状况 16 草地植被类型质量指数 QGi 反映某种草地植被类型的质量状况 17 草地植被总体质量指数 Qc 反映草地植被的总体质量状况 6.2 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评估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B。

.pdf文档 LY-T 2244.2-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 植被保护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2244.2-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 植被保护 第 1 页 LY-T 2244.2-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 植被保护 第 2 页 LY-T 2244.2-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 植被保护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12 22:26:3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